添加網路教育味:WebQuest
shian | 08 十一月, 2005 14:10添加網路教育味:WebQuest
這是台北縣 張原禎老師撰寫的文章,台中市育英國中王勝雄主任研習時有提到,用Google搜尋了一下,找到並節錄下來,非常值得參考。
添加網路教育味:WebQuest
您會讓學生上網搜尋,要他們整理以繳交作業嗎?一定要試試WebQuest! 「複製、貼上」在電腦使用時是如此輕而易舉,那麼要求學生上網蒐集資料、要求他們填寫學習單裡的問題,就更應該引導他們針對資料提出自己的整理分析或批判看法,以及問答的形式與內涵,不再只是那麼輕易地就能「複製 | |
身為教師的您,可否深諳這種「學生Busy,老師Easy」之道?學生到處複製貼來的網路文字(Easy),您也得逐一閱讀批改(Busy);現在,他們則必須給您認真思索後的文字(不僅Busy,更提供學習深化的機會),我們當然仍要逐一閱讀批改,卻可以不時感動於學生的認真與創意。 什麼是WebQuest?我們就以Google來找找....,原來我們會要求 現在試著改問:請寫出十個自己可以利用WebQuest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模式的機會與例子。 可以體會其間的差別嗎?存於網路上的資源一點都沒變(當然許多根本不是為了您的教學需要而專案開發的),只是因為您的設計巧思,網路資源都變成提供學生有目的地進行主題探索活動時,豐富無窮的智慧寶庫。您當然可以「因為Smart,所以Happy!」 ◎WebQuest的起源、意義與組成 1995年,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Bernie Dodge與Tom March教授首先提出WebQuest的概念,整合學習策略與應用網路資源,規劃探究導向的教學活動(inquiry-oriented activity)。由教學目標出發,老師必須先整理好相關資源網站,引導學生針對此主題進行探索了解。同時,在您有目的地問題安排與任務規劃下,幫助學生針對手邊資訊進行分析、整合、評鑑的高階思考。 如上所述,WebQuest教學模式,正是一種「善用網路資源、添加網路教育味 」的理想運用。實施設計與流程包含六個主要構成要素:
筆者從1998年接觸這個網站後,也看見她多年來的演進與創意新添。原本想在這裡多加整理原文網路資料的(尤其有許多關於引導老師設計與活用WebQuest的訓練教材),但礙於時間有限與擔心意譯的偏差,在此將以網站連結與重點註解的方式,邀請您一起激盪創意,而不必拘泥形式和規格。 ◎先看範例,別急著設計 有許多適合不同學齡與學科主題的WebQuest成果,可以提供老師自行轉換與運用。再開始想想,自己打算設計什麼WebQuest? 在訓練教材有個關於WebQuest的WebQuest(A WebQuest about WebQuests)堪稱一絕,您一定要來會心一笑一番。 ◎設計WebQuest的「焦點」 Bernie Dodge發表於2001年的這篇「FOCUS: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」,提醒我們關切發展設計WebQuest的「焦點」。雖然實施WebQuest是依照上述的六個步驟,但設計時,可能是先從「找到網路資源與教學目標吻合 」開始,才進一步規劃出完整的WebQuest。焦點的五個步驟,更吻合大家實際設計WebQuest的後設思維:
正如上述實施與設計過程中的不同元件與順序,可以參考設計的流程圖,也可以利用積木般組裝設計適合自己使用的WebQuest。更希望可以看到老師們協同的創意合作,針對同一個網站或教學主題, 設計自己認為可以應用於WebQuest各階段的想法與描述,等需要使用時 ◎ WebQuest的26種活動型態 您可以帶領學生「規劃一趟旅行」、「設計一項展覽」、「如果歷史這樣發展…」、「發現時間膠囊…」、「舉辦公廳、政策辯論會 ◎WebQuest學生任務的12種分類 型態是完整的主題腳本安排,老師考量的面向必須涵蓋完整。這裡的學生任務比較單純,無論安排個人或小組任務,都可以讓學生們玩得不亦樂乎。既然期待老師的創意,當然不能錯過隨之而來學生們的賣力演出! 任務分類以角色扮演的方式,賦予學生特定的工作項目與模式,當然,這些規劃仍有待老師的費心思量喔! 這裡一定要與大家分享!當2000年筆者在高雄網咖發現地球上存在有Inspiration時,就是先被這個角色任務概念圖所吸引來的喔。您看吧:到處都可以圓援源緣! 「網路無國界,語言為屏障」,深深的感觸是:這麼多創意十足 |
Posted in
資訊教育 .
迴響: (0).
引用:(0).
靜態連結網址
«Next post |
Previous post»